内部邮箱
动态
“第二个结合”是深刻的“化学反应”
发布时间:2023-11-21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概念。物理反应指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而物质本身的性质没有变化;化学反应指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判断一个反应是物理反应还是化学反应的依据是反应是否生成新的物质。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比喻为“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简单易懂又含义深邃,强调“第二个结合”的结果是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必然意味着结合的两大主体在极为深刻的创造与结合中取长补短、实现超越。这种意义上的“结合”不能是简单数量叠加的“物理反应”,而是经过一次次碰撞、互动、会通而实现螺旋式上升后的血肉相连、水乳交融,乃至基因重组,这实际上属于极为复杂而深入的“化学反应”,否则不能称之为“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深刻把握和实现“化学反应”,大致需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要深谙产生“化学反应”的具体条件。回顾人类文明史,一种外来文化能够在另一个文明体内获得较快发展,与既有本土文化互相融通,必然具备如下因素:第一,该文化自身必须是一种优质文化,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对话能力;第二,与外来文化相接触的本土文化亟待更新和转型,且只靠内在力量短期无法实现自我更新;第三,该外来文化介入的方式,绝非替代或消灭本土文化,而是采取融合的模式,在保存本土文化的优秀文化基因和宝贵元素的同时,实现深层次和高层次的本土化转换。本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外来文化的民族化转换是一个同时发生、相向而行的同步过程。具体到“第二个结合”,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其次,要明确“化学反应”的实质过程。“第二个结合”既然是深刻的“化学反应”,它必然要经历一个极为繁复多变的历程,但并非无规律可循。按照文明交融的一般情形,本土化往往是外来文化于异质文化氛围中经过长时段全局性的融通、结合以至同化后重新获得一种带有深刻本土烙印的新形态。比如来自古印度的佛学,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长达近千年的融合后,化入中华文明的肌体之内。如今在中国人口中或笔下时常出现的诸如“真理”“报应”“孽障”等词汇,都是源自于佛典,可见已达到日用而不觉的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亦复如此,其通过层层深入融合,最终渐入佳境,实现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展开讲,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先是载体的中国化,即通过传媒、书籍、物质与人的传播和发展;接着是符号的中国化,即将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经过了解中华文明的学者的翻译与解说,形成便于国人理解的版本;再次是阐释的中国化,即本土的学者使用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符合中国思维方式、现实需求和文化习惯的解释与研究;最后是实践的“中国化”,即运用已经初步或达到某种程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去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中所遭遇的实际问题,并在具体实践中越使用越结合,持续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形成了丰富系统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

如此循环往复、不懈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惟其如此,“第二个结合”这一“化学反应”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

(本文首发于《学习时报》(2023年10月11日第5版),作者王学斌)